去年十二月底,我到玉林市参加 “农姓网”开网典礼,会议大厅标语、横额琳琅满目,其中有四幅来自不同单位的横额,写着同样的内容:“天下农氏是一家”。时隔将近一年,而我留下的记忆,犹如昨天。
农氏家族是多民族,多来源的家族,“天下农氏是一家”是族人对多元一体宗族大家庭的认同;
农氏家族历史悠久,枝分派衍,分布在中华版图各方,乃至世界各地,山阻水隔,疏于来往,如今通讯便捷,交通发达,“天下农氏是一家”,是敦本睦族,凝聚族亲的呼唤;
筋骨相连,血脉相通,“天下农氏是一家”,是同族共姓一家亲情怀的充分体现;
尤为可贵的是,“天下农氏是一家”,并非徒有虚名,空泛口号,而是有理有据,实质可信:
天下农氏人一起从历史中走过
农氏家族起源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,而我个人认为应不迟于距今约2700余年前的春秋时期。春秋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,分封制、赐姓受命制土崩瓦解时期,亦是县、郡制产生时期。《百家姓谱·姓氏图考》载:“周郡之制始,因怀炎帝之德,雁门郡仅限农氏一族…”。史书记载与社会演变相吻合,应不失为农氏家族的源头,以及雁门是农氏家族发祥地的可靠依据。
从春秋至今,如以辈份计算,农氏家族至少经历了八十到一百代人。天下农氏家族连绵不绝,聚而不散,究其原因,主要有三:
一是血缘基因的作用。姓氏为父母所生,血缘所出,子承父姓,成为姓氏的根本制度。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,男子居于支配地位,财产由父系继承,辈份从父系计算,父系成为家族传代系统。农氏家族几千年历史,是农姓父系世代传承的历史。我们今天在坐的都是姓农,因为我们都有农姓的父亲。子承父姓,不可选择,是人伦,既要承上,又要启下,排除一切干扰,不给后人留下疑案,世世代代认姓如故,让农姓永远挺立于中华姓氏之林。
二是姓氏基本特征所决定。排他性,专一性,永久性,符号性,是中华姓氏的基本特征。姓氏的排他性,决定姓氏之间不可混淆,姓氏的专一性,决定着姓氏的作用范围,姓氏的永久性,说明中华姓氏的强大生命力,劫难不衰,姓氏的符号性,决定姓氏的家族属性。李姓为李氏家族符号,是李氏家族的族属,陈姓为陈氏家族符号,是陈氏家族的族属,一族一姓,不可人为牵强拼凑,这是姓氏学基本常识,适用于中华所有姓氏。
三是史书记载。农氏家族历经沧桑,源远流长,能比较客观,正确反映其历史,有赖于古今史书典籍记载。《百家姓谱·姓氏图考》载录我国县郡制始于周,雁门郡仅限农氏一族,及后赵改周制(周制县大于郡,赵制郡大于县),雁门辖有七氏,农氏其中,秦统一中国后,沿用并发展(刚统一时36郡发展至40郡)郡县制,当然少不了雁门郡,自然有农氏记载,汉代(《后汉书》卷八八)记载了车师后国王农奇,臣民有二万多户,十多万人口,并有一支三万多人的军队,更有应劭名著《风俗通》肯定农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后,唐代遭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,“旧有谱牒,几于废烬”,然而《中国通史》仍有西域领主农仲波相关史实的记载,宋代《百家姓》收录438个姓氏,农姓排320位,明代根据户部收藏户籍编撰的《皇明千家姓》收录1968个姓氏,农姓排572位,清代康熙、雍正年间收录的《百家姓》农姓均排列其中,解放后,由中国科学院、文字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先后进行的姓氏抽查,均有农姓在列,最新的2018年,全国300个姓氏按人口数量排序,农姓排243位。同年广西由户籍部门公布,全区农姓有62万人,是全国农姓人口最多的省份。
天下农氏几千年源流,载入史册,白纸黑字,历历在目,谁也改变不了。胡编乱造姓氏,有违公序良俗,不为社会认同,不受法律保护。
天下农氏族人有共同祖先
汉代著名学者应劭在其名著《风俗通》姓氏篇中载:“农,神农氏之后”。古今史书典籍多有载录。集中华文字之大成,奉康熙“谕令”编撰的清《康熙字典》云:“农,又姓也。炎帝神农氏之后”。 天下农氏族人,万流归一,世代奉祀。炎帝成为维系天下农氏族人的纽带,是天下农氏族人的共同祖先,是农氏家族的“根”。本世纪初,举农氏一族之力,在郁江之滨的横县西津村建成了“神农殿”,竖起了神农塑像,供族人瞻仰拜祭,并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炎帝诞辰为家族祭祖节,届时望天下族人赴会参拜,如因时因事不能前来,可以面对广西横县西津村方向烧香遥拜,以尽尊祖敬宗之孝道。
天下农氏的姓源、族源
姓源,即姓氏的来源。我国有一万多个姓氏,各有不同的来源。李氏属黄帝族系,是我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。其首领皋陶,是尧帝的大理官,于是以“理”为姓,商朝大臣理徵因正直敢言得罪纣王被杀,其子理利贞隐居河南西部嵩县伊水旁,饥饿时靠吃树上李果得以生存,因而改 “理”姓为 “李姓”,沿用至今。张姓是我国人口大姓之一,始祖为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“挥”,“挥”为朝庭“弓正” ,始制弓矢,子孙便以“张”为姓。总之,凡是真正的中华姓氏,都有真实的姓氏来源。
农氏主要姓源,一是以官名为姓。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,司掌农业生产、祈祷等事宜,后人便以官名为姓;再是以帝号为姓。炎帝号“神农”。农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,农姓主要出自姜姓,故以帝号“神农”的“农”为姓。其次为异族改姓加入。
雁门是农氏家族发祥地,亦即是家族的主要族源。
天下农氏的堂号、堂联
“雁门堂”是农氏家族的堂号。堂号与家族发祥地同名,看堂号便知家族的郡望所在地和血缘所出,是农氏一家一族所拥有,从而防止异姓相乱;同时通过堂号的考证可追溯到家族的共同祖先,正如前文所述,因怀炎帝之德,农氏成为雁门郡望的第一族,这就说明炎帝和雁门农氏族人是先祖与后人的关系;堂号又是家族迁徙源头的印证。在我区桂东南的农氏家族,“雁门堂”无所不在,舞龙舞狮打的是“雁门堂”,灯笼,赛龙舟插的是“雁门堂”旗号。在桂西南,农氏家族来源比较分散,但“雁门堂”作为家族堂号在广大族人中也形成共识。1981年,春节刚过,我和几位同事一起,翻山越岭,走了三天,到全德保县最边远的甘平大队催耕催种,留宿的东家是本姓,神台贴着新换的“雁门堂”。我问他们雁门堂的来历,他们说不懂,是祖传的,每年春节都这样写。可见农氏堂号在广大族人中影响之深远。
在家族文化传统中,还有与堂号关系密切的堂联。农氏堂联古今皆有,仅举几副:
淳安奏最 国学名儒
此联颂扬明代农氏家族三位名人:淳安县令农猷,多有政绩,奏请皇帝名列第一。儒学训导农益,靖州学政农志科,并称一代名儒。
曲径通幽道 辰时沐晓风
此联代指“農”本姓,起到看堂联便知姓氏的作用。
八方朝圣尊始祖 四海寻根拜神农
此联为刚落成于郁江畔的西津“神农殿”主联。言简意赅,指明炎帝神农氏是八方四海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,是农氏家族的“根”。是一副引领天下农氏族人数典念祖,万流归一,举族同祀的好楹联。
天下农氏是多元一体的宗族大家庭
农氏家族,历史悠久,支系纷繁,目前所了解的只是其中的一部份,更多情况有待进一步考察,但多元一体是可以肯定的。从家族的民族结构来说,目前所掌握的有壮、汉、布衣、苗、瑶、独龙、黎、藏、满、蒙、哈尼等。而要追溯这些民族的来源,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。以广西为例,解放前农氏族人和其他家族一样,清一色汉族。1952年划分民族成份,居住桂西南的一律划为壮族,居住桂东南的一般划为汉族,其实都是同源异流的汉裔。已经编修族谱的地方,证实这一看法是有事实依据的。
炎帝是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,但并非所有世系宗支都是原来炎帝族系所属。如姓氏学家杨静琦先生征引《中国通史》著文称:“农氏出自西域,隋唐时西域有唐旄国,贵族领主农·仲波,原本是地名,是以领地为姓氏。其地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。有资料称:蒙语“他力压音道伦格日”,汉义为“农家七间房”。蒙古族贞部落军民迁移到今辽宁省阜新市依玛图乡七家子定居,便以地名改为汉姓,即称农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史书记载:炎帝神农氏“其地南至交趾(今岭南一带),北至幽都(今河北北部),东至晹谷(今山东西部),西至三危(今甘肃敦煌一带)”。西藏、蒙古、辽宁非其势力范围。因而不可能是炎帝族系,但炎帝是农氏家族共同祖先,既以农为姓,自然也就对祖先的认同。
史学家刘禹锡著文介绍广西各地姓氏来源情况,其对都结县如是说:“邑之巨族为农、冯、张、赵四姓,其先皆山东益都人…以功授都结(农)、结伦(冯)、结安(张)、镇远(赵)等土官,民国后,改土归流,世职始替。四姓中,农姓最大,丁口约万八千人,附郭诸农为官姓,乡僻者为异姓所改或土官赐姓。耆老相传,凡农姓准免岁役,故土民咸乐受焉 ”。都结如今划归隆安县,成为一个乡镇,当时一个小土官可以赐姓,乡民则慕名改为农姓,可见农姓的来源是多元的,血缘也不是纯之又纯的。然而姓氏是家族的标志,无论是原来的农氏母姓或后来异姓所改,凡是以农为姓者,都是天下农氏一家的成员,同族共姓一家亲。同时保持亲仁善邻,与兄弟家族和谐相处。
与会有感而作,水平有限,不当之处,敬请族亲批评指正。
农 振 溪
2020年11月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