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流考究

“农、侬一家”的两代“旗手”

作者:农立标  日期:2021-01-02 点击:1515

农、侬是中华千万个家族中的两个成员。和其他家族一样,以姓氏为家族标志符号。“农”,代表农氏家族。“侬”,代表侬氏家族。从古至今,都是两家,不是“一家”。

    本世纪初,有自视“权威”者(注:下称某人),祭出“农、侬一家”旗号,炒作历史事件,编造侬、农同谱,妄图将农氏外来祖先改变成“土著”。本以为如此,“侬、农一家”就成立了,自已也就随心如愿成为这“一家”的第一代“土酋”。然而,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,忙活了十余载,无果而终。农氏还是原来的农氏家族, 侬氏还是原来的侬氏家族。

   又有自命“不凡”者(注:下称此人),拾某人衣钵,不懂装懂。黑农、换祖、易宗、改籍,无所不用其极。声言“农氏家族要进行一场彻底革命”,造谣诽谤为家族无私奉献者,妄图取而代之。无奈志大才疏,德不配位,为族人所不齿,还自以为得意!

   对 “农、侬一家”之说,我们有诸多质疑,本文的主要目的是“求证”,希望得到始作俑者及其衣钵继承人的说明。   


(一)概念不清

   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。“农、侬一家”的概念,两代“旗手”都有意回避,只空泛喊“农、侬一家”口号,不涉及具体内容。因此,我们要问:

(1)姓氏从产生的最初源头起,就是排他的,亦即是不能混淆的,中华所有姓氏,概莫能外。农、侬两个姓氏何以混淆成为“一家”?理论、事实依据是什么?

 (2)农氏诞生于周代,侬氏诞生于唐代,相距一千多年。从诞生之时起,就以各自不同的繁衍生息,迁徙落籍过程,形成各不相同的源流史。几千年来,一千多年来,都是两家,何以至21世纪初变成了 “一家”?而如今的实际情况仍犹如既往,农、侬还是两个不同的家族,各认其祖,各归其族,各取其姓。事实明摆着,该如何解释?

(3)“西原蛮居广容之南,邕桂之西…黄氏、韦氏、周氏、侬氏相唇齿…”。同居一隅的黄、韦、周、侬,尚且不是“一家”,而发祥于山西雁门,祖籍是外来的农姓,却与 侬氏成为 “一家”,是何道理?

(4)所谓“农、侬一家”,指的是什么样的“家”?

   是最基本的血缘单位,同居共财的小家庭的“家”?这样的“家” ,农家以农为姓,侬家以侬为姓。不会是“农、侬一家”。

   是对侬智高的崇拜,或是对侬氏土司的缅怀,而萌生攀附显荣思想作怪?常识告诉我们,这是个人的意念,不成其为“家”。

   农、侬两姓都是炎黄子孙,应和谐相处,亲如一家。这是家族之间,人际之间的感情,亦不成其为“家”。

   是通常所说的家族的“家”?家族是家、宗、族的集合体。“族”,是最大的血缘单位,血缘产生于近亲。诞生于周代的农姓,与诞生于唐代的侬姓,两者相距一千多年,不可能有血统关系。即使后来因条件的改变,农、侬之间的个别人存在通婚的可能,所生息繁衍的后代有血缘关系,但家族是以姓氏相区分的,取农姓是农氏家族,取侬姓是侬氏家族;或许农、侬之间有相互改姓的情况,姓氏是家族的标志符号,符号改变了,其家族属性即随之改变,农改侬是侬氏家族,侬改农是农氏家族。也不存在“农、侬一家”的情况;任何家族都有共同祖先,这是家族的“根”。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神农氏。侬氏也会有属于自已的共同祖先。“农、侬一家”的 共同祖先是谁?能有个说明吗?家族以姓氏相区分,同一家族必然有相同的姓氏。中华姓氏有农姓,有侬姓。但无“农侬”或“侬农”姓氏。无姓氏何以成为 “一家”?

“农、侬一家”,喊了十多年,但说不出这“一家”的具体内容,这不是自欺欺人吗?


(二)举证失实

    1052年4月,侬智高起兵反宋,1053年正月兵败归仁铺(今南宁五塘)。宋廷派兵追讨至云南特磨道。某人炒作这一历史事件,演绎出“为避杀戮,侬姓被迫改为农姓。农姓由侬姓改姓而来”的闹剧。       

这是“农、侬一家”的“源头”。他的“高论”,存共事实和理论的错误。

   前面已经提到,农姓诞生于周代,侬姓诞生于唐代,农姓早于侬姓一千多年。历史的事实是先有农姓,后有侬姓。“农姓由侬姓改姓而来”,不是颠倒历史,颠倒逻辑了吗?这是事实上的错误;至于侬智高兵败后,有多少侬姓人“被迫改为农姓”?必须有真凭实据,不应炒作历史事件,按照“需要”妄下结论。由史学家刘禹锡撰著的 广西人口族源,其中提到凭祥县农姓如是说:“农姓之族,传系侬智高之后,然询之彼族,尚不自知,是否同系,无从徵考”。  学者覃芝馨先生对家居安吉、三塘、坛洛的两千多农氏族人进行考察,都说祖先来自山西雁门。唯甘村一支说来自云南大理,是侬智高后裔,因怕株连而改姓农,曾派人到大理考察,找不到任何根据。传说归传说,不应把传说当作凭证。退一步来说,即使有侬氏“为避杀戮,被迫改为农姓”,按照姓氏学原理,改为农姓的侬姓人,属于农氏家族,理解为“侬农一家”,是对姓氏学的的无知,是理论上的错误;

   “广西自侬智高兵败后,除少数改为赵姓之外,基本上都改为农姓(不下十万户)。(见某人编撰的云南侬农氏族谱)”。对此有两点质疑:

    其一:与史书记载不符

    南宋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载:“今黄姓尚多,侬姓绝少,盖智高乱后,侬姓善良,许从国姓,故今多姓赵氏”。学者项美珍在《中国人的姓名》一书中,引用范成大此文时写道:“大多数侬姓早在宋代改为赵姓了”。从历史来看,得到皇帝赐姓是十分荣耀的事情,侬氏得以许从国姓,尽管不能浴沐皇恩,飞黄腾达,起码不被杀戮,保住生命,何苦冒着“欺君之罪”改为农姓?须知“欺君之罪”,有灭九族之虞。从哲理上分析也不符合逻辑;     

  其二:与事实不符

  统计资料表明,我国农村人口一般五人一户。“不下十万户,即不下五十万人。北宋年间,地处边远荒僻的广源州,人烟稀少。《桂海虞衡志》云:“侬智高反,朝廷讨平之,因其疆域参唐制,分析其种落,大者为州,小者为县,又小者为洞,旧一州多者不过五、六百人,今有千计者”。 五十万人,对当时的广源州而言,简直是个天文数字,更何况广源州不只是侬氏一族,其时广西何来五十万侬氏人改为农姓?抗日战争时期,我国人口号称四万万五千万,抗日战争胜利后六十年,即1997年7月7日,国家公布全国人口十三亿五千万,翻了三番,平均二十年翻一番。按此推算,从1053年侬智高兵败至今已有960余年,应翻四十八番,广西农姓人口应达到二千四百多万人,相当于广西人口的一半,比全国壮族人口还多。怎能令人相信某人的举证是真实的呢?

    某人还断言:“关于农姓的来源,基本上是侬智高败后,宋军大拭(注:应为肆)杀戮侬姓,为避难而改为农姓。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:凡是智高与宋军战斗激烈的地区和受宋军控制的地方,现在都只有农姓,而宋军没有到过的地区则仍为侬姓 ”。他的这一番言论,恐怕很难自圆其说。我们主要想问,宋军到底大肆杀戮侬姓什么人?

   由某人编写的《云南侬农氏族谱》序写道:“在云南120多万壮族人口中,侬氏是最大家族之一。从唐、宋到清末,侬氏一直是云南壮族首领,是滇东南一带地方政权执掌者”。显然,这一部份有权势的侬姓人,未改姓,也未被杀戮;

   某人自已撰文称:“火洞、温闷洞的侬宗旦、侬日新父子、下雷洞侬盛德、古勿洞侬智会、侬进安父子,原是侬智高下属,嘉佑、治平、熙宁年间(1057—1077)归附朝廷,他们没有改姓;特磨道的侬夏诚、侬夏卿、侬平、侬亮是嘉佑七年(1062)归附朝廷,也没有改姓 ”。他所列举的这些人,都是参与侬智高反宋的重要骨干。其中侬智会是侬军安德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,侬夏卿是侬智高继父,与侬智高同为侬军最高统领。侬夏诚、侬平、侬亮 是特磨道抗宋的组织指挥者。他们未改姓,也未被杀戮。侬智会还被朝庭封为千牛近将军、供应库副使、归州知州;

   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简明宋史》载:“宋庭在镇压侬智高后,正确处理了善后问题,把曾为侬智高协从的七千二百多人慰遣归业,减免税赋。没有参加侬智高割据活动的各部首领,‘悉加恩赏’”。

壮族首领、地方政权执掌者的侬氏人、参加侬智高反宋重要骨干的侬氏人,参加侬智高反宋协从未改姓,也未被杀戮。未参加侬智高割据活动的各部首领则‘悉加恩赏’。除了这几部份人,侬氏还有什么人被宋军大肆杀戮?又有什么人被迫改为农姓?某人不仅拿不出任何事实佐证,相反自作反证,自已否定自已。这样的“举证”,只沦为笑柄而已。

再者,他所说的 “凡是智高与宋军战斗激烈的地区和受宋军控制的地方,现在都只有农姓”,也是不真实的。广西农氏族人,分布在全区62个市、县,而广西称得上 “宋、侬两军战斗激烈的地方”,大概有横山寨(今田东县)、邕州(今南宁)、归仁铺(今南宁五塘)等地。绝大多数市、县,宋、侬两军均未涉足,更不用说“激烈战斗” 和 “受宋军控制”了。这些农氏族人是先后从外地迁徙而来,不是受宋、侬两军“激烈战斗”和受“宋军控制”被迫改侬为农的。

而他所说的 “宋军没有到过的地区则仍为侬姓”。简直瞪着眼睛说瞎话。云南历来是侬氏集居地,侬军没有到过云南吗?在云南,宋、侬两军激战一年多,先后打了隘岸、坡者山、洞连、者鹞山、腊山城、阿科、宝月关、陆郎城、西洋江等战斗。激战情况,某人曾写道:“宋军来了,特磨道全民抗宋,英勇顽强地和数培于自已的强敌,奋战了一年多,战斗十分残酷激烈”。自已写的文章,白纸黑字,历历在目,何故说话不算数?广南是以杨文广为首的几万宋军大本营所在地,应该是“受宋军控制的地方”了吧?然而广南历来都是侬姓人口大县。某人是云南的侬姓人,怎能视而不见?

侬智高反宋,距今已近千年,后人解读前世历史,有失偏颇,情有可愿,但为了炮制“侬、农一家”而罔顾事实,歪曲历史,那就不应该了。


(三)恣意妄为

第一代“旗手”尚且利用侬智高反宋失败历史事件作恍子掩人耳目,其衣钵继承者则完全撕下伪装,矢口否认农、侬人不同祖,姓不同名,族不同源,诞生于不同历史年代,因而不可能有血统关系的正确论断,胡说:“这是泱泱谬论”。翻了农、侬两个家族真正历史的案。依照他的“农、侬一家”套路,重新编造农、侬家族“新”的历史,将农、侬两个家族“合二而一”。且看他是如何表演的:

    一是黑农崇侬。

他对“农”字下的定义为“有歧义,较含贱意的字眼”。于是凡与“农”有关的,都成为其咀咒的对象。他把从事农业生产,养活十几亿人的农民、农夫、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,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农民工,污蔑成“较含贱意”的群体。中央每年第一号红头文件讲的是“三农”,国家农业部改为农业农村部,都是“农”字当头,虽未发现其“点名”,但都包含在其“有歧义,较含贱意”的范围之内。对农氏家族的污名化,更是不一而足,在他的的心目中,农姓等同“农奴”,“同事称老农、小农是现实生活中的尴尬”。对侬氏的的吹捧则令人肉麻,说什么“侬是农的灵魂”、“今天的农氏因有侬的历史才伟大,才精彩”、“农改侬不是纯粹的改姓,而是先进文化思想意识的表现”。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义。姓氏为父母所生,血缘所出,污族辱宗,禽兽不如;谄媚阿谀,人渣所为,不会受到农氏族人欢迎,必将受到农氏族人唾弃。农、侬作为兄弟家族是平等的。至于历史的长短,人口的多少,不同的经历,不同的发展状况,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客观事实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按照个人“需要”,恶意贬褒,实质就是拉一个打一个,挑拨农、侬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,居心险恶,是地地道道的家族团结破坏者,千万不能上他的当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农氏家族为炎帝神农氏之裔,雁门望郡之后,历史悠久,根深蒂固,有着光荣的过去,更有光明的未来。绝不会被食里扒外的区区小爬虫黑倒,也绝不会被其以崇侬作诱饵,受骗弃农从侬,事实已一再证明这一结论。妄图以黑农崇侬为实破口,实现“农、侬一家”只是黄粱一梦。

二是更换祖先。

他把一个称为侬猷者,替换炎帝神农氏为农氏家族“最高祖宗”。最高祖宗即是家族的共同祖先,是家族的“根”。“根” 之不除,“农、侬一家” 怎能实现?然而,“换祖”,古今中外,皆无前例。他可谓逆势开了历史先河,是无知加胡作非为的“双料”货。侬猷何许人?是他从一本严重失实,经农氏家族事务委员会讨论废弃的旧族谱抄来的,是否真有其人,令人存疑。更匪夷所思的是,这个农氏家族“最高祖宗”的侬猷,又被他指定为侬智高爷爷。农氏家族诞生于周代,侬智高出生于北宋天圣三年(1025年),相距约一千五百余年。侬智高可真“幸运”,有个如此 “高寿”的爷爷。对其如此的无知,首先站出来否定是他的祖师爷。其著文称:“不管侬智高祖父叫侬民富,还是侬全德,他都是广源州土著的民族首领,而不是那个在湖南做官,从未到过广西叫什么侬猷的汉人”。

炎帝神农氏是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,有古今史书典籍,有族谱记载,根植于广大农氏族人心间,数千年如一日,举族同祀,直至本世纪初,以一族之力,重建了农氏大宗祠,落成了神农大殿,竖起了“神农氏塑像”,供族人瞻仰朝拜,并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,炎帝神农诞辰日为农氏家族祭祖节。从此,农氏家族联宗祭祖活动由分散变为集中,由不统一走向统一,既祭拜了祖先,又凝聚了族亲。首届农氏祭祖节2019年举行,数以千计族人踊跃参加。农氏族人有谁理会这个不明不白的侬猷“最高祖宗”?留给此人自立自拜吧!欲以  “换祖”卑鄙伎俩,达到“农、侬人同祖”,结果也只能是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

三是农、侬“同姓”。

“姓”是“族”之本,与家族相伴相生。农氏家族诞生于周代,几千年来以“农”为姓,从不改变;侬氏家族诞生于唐代,直至今日以“侬”为姓也从不改变。事实明摆着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但此人视而不见,瞪着眼珠说瞎话,在他的“研究论文”中写道:“说农侬不同姓是非常错误的,这还有什么好争论呢”?“农、侬不同姓”,铁一般事实,“错”在哪里?他一句未讲。颠倒是非,混淆黑白,斗胆地说,他无话可讲。证明农、侬不同姓首先是农、侬两个家族的广大族人和列祖列宗,还有专家学者的著述。仅举几例为证:

由几十名大学士撰著,以康熙皇帝命名的清《康熙字典》载:“农 ”,又神农,古炎帝号,又司农,官名,又姓也。“侬”,俗称我为侬,又渠侬,他也。又姓,宋侬智高。

由夏征农主编,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《大辞海》,对“农”的注解有 “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”,农民、农田、农时、农姓等166条。对 “侬”的注解有人、上海一带指“你”、侬姓等5条。

由汪忠虎、陈明远主编,北京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《中国姓氏辞典》载:“‘农’,东汉《风俗通义》收,神农氏之后,郡望雁门…” 。“侬”,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,地出广源州,在今广东、广西及越南广渊一带。其实勿需广征博引,在事实面前,他们也不得不承认,农、侬是两姓,两家。某人写道:“经初步调查,云南侬、农不下七、八千户。其中侬、农约各占50%”;此人所说的:“历史上本是大侬、小农”、“侬是农的灵魂”、“因为有侬的历史,今天的农氏才伟大、精彩”、“农改侬不是纯粹的改姓,是先进文化思想意识的表现” 等等。他的这些不实之词,剔除辱农崇侬内容,剩下的不是活脱脱的农、侬两个姓氏吗?而姓氏是家族的标志符号,既承认农、侬两个姓氏,又说“农、侬一家”,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,不是自欺欺人,就是对有关姓氏学、家族学常识的无知!对 “此人”而言,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,那就是秉性使然。判断事物的是非,不是以事实为依据,而是以他的想象为转移。他可以一而再,再而三讲农姓、侬姓,但别人说农、侬姓不同名,是两个不同姓氏就成“非常错误”的了。玉林宗亲对他有个评价:“对别人,他从对中求不对。对自己,他从不对中求对”。说的太中肯,太精彩了。还有一点,他还学会了美帝的“双标”。

农、侬姓不同名,是两个不同的姓氏,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不是“非常错误”。非常错误是不尊重事实,数典忘祖的家族异类者。

四是改变祖籍。

“农、侬族不同源”,是他们炮制“农、侬一家”难以逾越又一道坎。于是此人又使出其欺骗、造谣的惯伎,改变侬智高一家的祖籍,无根无据的说,侬智高一家来自雁门,他本人“应该是汉族”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侬智高身世曾有多种说法,但总的来看,都离不开“广容之南,邕桂之西”,即是广源州范围。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在《涑水纪闻》一书中写道:侬智高“其父本山獠”。而雁门在山西,是汉族地区。“山獠”的父亲,也不可能生出汉裔的儿子。当代多个版本辞书则说侬智高一家出生于今越南高平省广渊。而其地历史上为邕管辖羁縻州治所,所以有说他们是中国人。不管何种说法,除此人之外,都没有说侬智高一家祖籍在雁门。为了否定“农、侬族不同源”,不惜造假,改变侬智高一家祖籍。须知,祖籍是每个人身上一生一世的“烙印”,世代传承,不管迁徙落籍于何方,都是改变不了的,更何况族源涉及的是整个家族,而侬智高只不过是侬氏家族的“一家”。退一步说, 即使侬智高一家来自雁门,也不能代表整个侬氏家族也来自雁门,从而改变“农、侬族不同源”的历史。自称高学识,对农、侬历史有“深层次研究”者的此人,何故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懂?“农、侬族不同源”,历史所决定,过去是,现在是,将来是,永远是,谁也改变不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五是篡改族史。

此人说:“农、侬有别,大概也才是十多年前的事”。意思是说,历史上农、侬两个家族都是 “无别”的,也就是 “一家”的。“有别”,即农、侬是不同的两个家族,“才是十多年前的事”。这大概就是此人对农、侬两个家族进行所谓“深层次研究”得出的成果吧?兹事体大,关乎到农、侬两个家族的全部历史和姓氏学的基本原理。能否拿出依据证明自已的观点?如果拿不出真凭实据,那就再次证明他不懂装懂,恣意妄为,篡改族史和对姓氏学起码常识的无知。

农氏家族诞生于周,侬氏诞生于唐,相距一千多年。这一千多年,只有农氏,无侬氏,也称得上农、侬“无别”?“农、侬一家”?要不就将农氏家族诞生时间改成唐代。这样“农、侬一家”就不存在时代差了。但唐代至今尚未发现有诞生农氏家族的确凿证据。说 “农、侬一家”也太牵强。农氏家族诞生时间改为北宋年间最为“理想”,那时广西相当一部分地方已有外来的农氏人家,有的甚至已成为县一级的姓氏人口大姓和执政者,受到减免税赋和税役的优惠,引来了异姓改为农姓,这是我们看到农姓多元一体的最新例证。在这些改为农姓的外族人中是否有侬氏人在内,我们不得而知,即使是有,既已改为农姓就属于农氏家族,也不成为 “农、侬一家”的理由。

家族诞生年代为族之源头,亘古不变,常人是不会更改,也不能更改的。但此人与众不同,没有他不能做的事,他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,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号神农改为“侬”,说什么“侬就是神农二字合成简化式”,他可以随意更换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,将一个来历不明的侬猷替换炎帝成为农氏家族的“最高祖宗”,他可以一边高呼“敬智高”,一边把他的出身、成分都改变了,甚至盗用中央名义,说什么“智高千年怨案很快就得到中央平怨昭雪”,这是中央“授权”,还是无中生有,造谣惑众?凡是与他意见相左,便拿出侬智高来压人,侬智高实际变成为他打人的一根棍子。这不是“敬智高”,而是污辱智高,有损侬智高身世、人格,是对智高的大不敬。

农、侬是两个不同姓氏,两个不同家族,历史如此,现实如此,有确凿的事实依据,有充分的理论依据。

农氏家族遍布中华版图各方,乃至世界各地,云南是侬氏家族集居地,有哪一本书,哪一本族谱(除某人违背委托方原意,擅作主张编写的《云南侬、农氏族谱》之外)记载了农、侬一家?有谁看到以“农、侬”或“侬、农”为姓的家?在云南我们见到了农、侬两个家族和睦相处,也见到了农、侬大致分别居住于不同的村屯。同居一村屯者,则各自炊烟相连,比屋而居,以示农、侬两个家族亲疏关系的不同。并以不同的墓地归葬各自的祖先,各祭其祖,互不相干。在家庭神台上,农、侬都分别写自家的祖宗,无一家一户写“农、侬” 或“侬、农”历代祖先之神位。所有这些活生生的事实,无可辩驳地证明,农、侬是两姓、两家,不是“一家”。      

排他性,不可混淆是姓氏的基本特征。农、侬从诞生之时起,一直至今,都以各自姓氏符号相区别。何时、何因,农、侬混淆,两姓变成“一姓”?两家变成 “一家”?根据何在?能作出回答吗?

社会进入父系氏族时代以后,家族便以父系为传代系统。农氏家族从周代起,由农氏父系传递,连绵不绝,直至当今。侬氏家族从唐代起,也无例外地以侬姓父系传承。从来就没有姓“农侬”或姓“侬农”的父系,何来的“农、侬一家”?所以,此人说的“农、侬有别也才是十多年前的事”是他不懂装懂,篡改族史的谬论。

农、侬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家族,在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,扩枝散叶,形成各自的源流史,绝不会受个别人无端操弄而“合二而一”。倒要提醒那些逞能者:罔顾事实,歪曲历史,数典忘祖,污宗辱族,低俗谄媚,是不会有好结果的。前行无路可走,回头又是萧瑟处,终将成为索族而居的可怜虫!